殺鼠劑中毒 - 抗凝血劑 (Rodenticide Intoxication - Anticoagulants)
-------
1.目前市面上的殺鼠劑 (rodenticide) 有很多種,包括抗凝血劑、VACOR、磷化鋅等。其中,以抗凝血劑為主流。
2.用以滅鼠的抗凝血劑約莫分為需多次劑量毒殺(第一代, first generation)與單次劑量毒殺(第二代 second generation)兩大類。
3.抗凝血型殺鼠藥的中毒處理不外乎是追蹤 PT/INR,並視情形給予 vitamin K1 進行毒性反轉。當嚴重出血時,則需快速以凝血酶複合濃縮物 (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, PCC) 加上 vitamin K (5 - 10 mg) 以校正 coagulopathy,新鮮冷凍血漿 (fresh frozen plasma, FFP) 也是可以考慮加入的小幫手。
4.先前在 CMUH 毒物科實習時,曾接過一位將 brodifacoum (可滅鼠) 當巧克力吃的 6 歲小底迪,他的 PT/INR 在留觀過程中都是正常的,因此也沒有做什麼介入,出院後一整個月的回診也沒發現什麼異狀。我想除了他吃的劑量不多之外 ( < 1 mg),小孩子對這類老鼠藥的抗性似乎也是蠻高的。
5.面對急性中毒時,若能快速辨識毒物來源與成分,相信能對救治的成功率增添幾分把握。
* Warfarin 命名小故事:
1939 -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的 Campbell 與 Link 發現 coumarin dicoumarol 具有抗凝血效果
1948 - Link 在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的贊助下,合成出強效抗凝血劑
取贊助機構的簡稱 WARF 與藥物母核 coumARIN,將新藥命名為 warfarin,嗯... 開始使用作為殺鼠藥...
【誌謝】
感謝 CMUH 急外毒物科主任 洪東榮 教授,在我碩士班毒物科實習時,給我的諸多鞭策與指導 (拜)